近期,云南大理的“采摘蘑菇體驗”商業活動備受矚目,此活動吸引了眾多游客,然而,它對蒼山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也逐漸顯現出來。在這超過250萬的瀏覽量背后,生態問題亟需得到關注和解決。
活動熱度高漲

在社交平臺上,以“大理采摘野生菌”為搜索詞,相關內容的瀏覽量已超過250萬。眾多來自云南的導游紛紛在論壇上發布信息,招募游客,提供登山采菌的導覽服務,有些團隊更是額外提供接送車輛和午餐等便利。游客只需在蒼山腳下集合,便可以跟隨導游進行約2至3小時的采菌活動,據工作人員介紹,從未有游客空手而歸。
游客行為失當

眾多游客采集菌類僅為了攝影留念,追求“滿筐”的壯麗畫面,拍攝完畢后卻將菌類隨意丟棄于路邊,導致其孢子無法進行傳播與繁殖。在采摘過程中,他們并未對菌類的生存和繁衍給予關注,僅僅是為了留下美好的回憶。在他們看來,這些菌類可能僅僅是拍照時的工具,并未意識到對生態環境的潛在破壞。
領隊素質堪憂
當地領隊水平不一,有的領隊向游客提供鉤子或耙子以翻尋菌類,這種行為破壞了森林中的腐殖層,且對某些保護植物和珍稀植物缺乏保護意識。這些領隊不僅未能發揮保護生態環境的引導作用,反而淪為環境破壞的幫兇。他們為迎合游客采摘的愿望,忽略了潛在的嚴重生態問題。
行業亂象叢生

自2022年起,參與戶外活動的群體日益增多。在大理,三年前從事采菌體驗的團隊不超過五家,而現在數量已突破百家。由于入行門檻較低,該行業出現了良莠不齊的現象。部分不專業的團隊為了追求利益,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,導致蒼山生態環境惡化。在追逐經濟利益的過程中,他們完全忽視了肩負的生態保護職責。
生態危害嚴重

張先生,中國菌類協會的會員及科普導師,指出人類大規模的采集活動對依賴菌類生存的物種構成了威脅;目前,學界僅記錄了不到5%的真菌種類;眾多未知的真菌也可能遭受影響。這種過度的采摘行為破壞了生態平衡,加快了某些物種瀕臨滅絕的速度,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巨大的災難。
正確采摘方法
自每年的6月15日起至11月30日止,盡管多數低于2600米的區域對人員進入持開放態度,但采摘活動需遵循一定的規范。游客在采摘時,應采取謹慎的觀察式方法,挑選那些成熟的個體,并避免采取挖掘式采摘,以免損害菌絲。同時,應避免采摘過小或過老的菌子,以確保菌類的繁衍。此外,工作人員需加強監管,堅決抵制任何違規采摘行為。

在面臨如此緊迫的生態環境挑戰之際,我們應如何妥善處理旅游活動與生態維護之間的矛盾?誠摯邀請各位點贊、轉發本篇文章,并積極參與評論區的討論。
復制本文鏈接快訊文章為UCATV游戲站所有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。
好游推薦
MORE 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