報道顯示,兒童感染“食腦蟲”的情況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。這種疾病的嚴重性與其極低的治愈率形成了顯著的反差,普遍引發了公眾的擔憂。
孩子感染危急現狀

6月7日與6月14日,一名男子攜其5歲女兒參與了游泳及溫泉泡浴。然而,至6月22日,該女童開始顯現不適之癥。緊接著,6月23日,她被緊急送醫救治,并迅速陷入昏迷。隨后,她被轉入重癥監護室。至6月27日,檢查報告顯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體檢測結果為陽性。今日清晨,數據顯示,病童的狀況出現了新的轉變,其肌酸激酶數值已突破1000單位,血壓呈現下降趨勢,同時,新投用的藥物僅對C反應蛋白指標產生輕微的上升效果。在此前,醫療團隊對病童能否度過急性期持悲觀態度,認為最理想的結果可能是陷入植物人狀態。
過往類似感染案例
2023年6月,貴州地區發生了一起兒童感染“阿米巴原蟲”的事件,這種蟲子也稱作“食腦蟲”。家長迅速將孩子的就醫過程公布于網絡。與此同時,我國臺灣地區的疾病防控部門也對外公布了相關的病例信息。據資料披露,一名30歲的女性在室內水上樂園游玩五天后出現了癥狀,遺憾的是,盡管她接受了三天的治療,最終還是不幸去世。在樂園的環境樣本檢測中,發現了“食腦蟲”的存在。
“食腦蟲”感染特點

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指出,我國“食腦蟲”感染病例罕見,全國每年僅有個位數病例,且這些病例主要見于兒童和青少年。若病原體侵入大腦,患者死亡率極高,病情通常在一周內迅速惡化。初期癥狀與普通腦膜炎相似,很容易被誤診為細菌或病毒感染。
致病原理及危害

“食腦蟲”通常侵入鼻腔,進而侵犯大腦實質,引發腦部損傷。感染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后,死亡率可達到98%。該病原體可沿嗅神經直達大腦,繞過免疫系統防御,繁殖迅速,并迅速引發周圍組織壞死。
目前治療困境

該疾病目前尚未發現有效的治療藥物。王新宇提到,在疾病初期,誤診情況較為頻繁,比如“發熱伴隨頭痛”的初期癥狀常被誤診為一般的病毒性腦膜炎,這種情況往往導致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。即便醫生能夠根據病情實施多種藥物的聯合治療并有效控制顱內壓,治療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。
暑期預防建議

鑒于“食腦蟲”主要棲息于水域,暑假期間,眾多家長傾向于帶孩子參與涉水活動。然而,當家長計劃在暑期帶子女前往可能存在“食腦蟲”的水域游泳或泡溫泉時,如何有效預防感染,已成為家長們迫切需要掌握的關鍵問題。
兒童感染“食腦蟲”的病例引起了公眾的擔憂,社會各界對孩子們的康復進展表現出極高的關注。隨著夏日的到來,有必要探討如何更有效地防止兒童受到“食腦蟲”的侵害。在此,我們衷心期望讀者朋友們留言交流寶貴看法,并誠摯邀請大家點贊和轉發本篇文章。
復制本文鏈接快訊文章為UCATV游戲站所有,未經允許不得轉載。
好游推薦
MORE +